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
——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石树林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重大命题以来,我国理论界对此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最近我翻阅了不少报刊上发表的这方面的理论文章,发现几乎所有的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目前都还停留在一般概念的认识上,主要是在马克思大众化的内涵与特征、形成与发展、途径和措施等问题上争论不休。我以为这样下去是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很容易发生一些误导。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从当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当前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来,使这一理论体系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从而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本质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地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实际运用。它包括四个转变,即:“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辩转变为通俗易懂,由少数人理解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由理论务虚转变为生活实践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这三大特色的具体展开和生动体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同具体民族国家实际结合的历史。离开了这一点,就不可能有掌握群众的力量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搞私有化或单一的公有制;在政权的组织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而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或以党代政;在政党制度建设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协作的基本方针,而不盲目照搬别人的作法,搞西方的多党制或一党专政;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或文化专制。这些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新的境界。